Food and wine pairing in China: Technicalities ruin the fun

By  Maxime LU/ 陆江
7 February 2018

(Published on Decanter China, the Chinese version of Decanter)

Food and wine pairing ‘helps but won’t drastically boost wine sales’ in China, despite the enormous number of wine and dine events being held in the country, said Chinese trade professionals

Distributors: Pairings don’t boost sales

There is no clear sign that the widespread media coverage and many events on food and wine pairing in China have directly helped wine sales, according to several importers and distributors.

‘Most of our customers drink wine for business occasions,’ said Christian Zhang, chief sommelier of Noah’s Yacht Club in Shanghai. ‘They still only have very basic knowledge about wine and pairing. The concept of wine pairing helps, but won’t make a huge difference in sales.’

At retail stores, ‘we are rarely asked about food pairing options by our customers,’ said YANG Zuyan, fine wine and projects manager of Pudao Wines.

‘To properly pair food with wine, you need a certain level of wine knowledge. While media and trade professionals are interested in the concept, their buying power is limited. Real consumers, however, don’t have [the] knowledge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 said Yang.

‘To make a sale, it’s key for us to demonstrate scenarios in which consumers can picture themselves drinking wine,’ said WANG Xiaoshan, Market Director of Joyvio, a wine importer owned by Legend Holdings, which also owns Lenovo.

‘If we start lecturing them on what wine they should choose if they’re going to eat a certain dish, things get too complicated and they won’t remember anyway,’ Wang said.

‘[Food and wine pairing] i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for consumers, and may help them to picture themselves enjoying the wine with food, but that’s about it,’ said Ma Tao, general manager of B2B wine distributer Wajiu.com.

‘For the general public, fine wine and dining is still considered as something enjoyed only by the white-collar elites, despite the heavy media coverage on the subject. In most cases, people still drink wines for quaffing and “Ganbei (bottoms up)” in China.’

Meanwhile, the concept of food and wine pairing as a br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tool is considered important by producers and regional bodies, which stress that localised and less ‘textbook’ pairings tend to work better in China.

Producers: Non-textbook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We wouldn’t rely on food and wine pairing events to push sales,’ said WU Xiaoxia, head of marketing in Changyu, the biggest wine producing company in China.

‘Culturally speaking,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consumers care more about who they drink with and what the occasion is, so they pay less attention to what they drink. Plus, they usually have a variety of dishes laid out on the table at once, so the textbook course-based rules of Western wine pairing won’t work here,’ Wu said.

‘The key is to focus the pairing around Chinese food,’ said CHEN Lizhong, owner of Xinjiang-based boutique winery Tiansai.

‘We used the concept of Chinese food and wine pairing to promote our rosé, dry white and an easy-drinking red wine range, and we saw some growth in sales.’

The experimental and ‘fun’ elements of pairing are ideal to ‘bring Chinese consumers closer to wine’, especially during wine-themed dinners featuring local dishes, said YIN Kai, president of Castel China.

Food and wine pairing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promoting Australian wines in China, agreed Willa Yang, Wine Australia’s head of market for China.

However, instead of teaching consumers about pairing roles, the regional body focuses more on helping Chinese consumers to ‘form the habit’ of having wines with food, Yang added.

‘Technicalities would ruin the fun and enjoyment of wine drinking,’ said Judy Chan, owner of Grace Vineyard.

‘However, when you start to recognis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ood and wine pairing, you will be better informed when choosing a bottle to buy, and naturally find more enjoyment in the pairing experiments.’

Food and wine: The ideal occasions

High-end restaurants that serve Western or Japanese food, as well as the more ‘westernised’ modern Chinese food restaurants, tend to naturally fit the concept or food and wine pairing, said professionals.

Fine wine and dining experiences are still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premium wines, said Ma Tao of Wajiu.com.

‘”Wine by the glass” and special pairing menus are welcomed by our customers,’ said Christian Zhang of Noah’s Yacht Club. ‘Wine region-themed promotions, such as ‘Rioja and restaurant week’, also help us to sell,’ he added.

Major events hosted in hotels, such as weddings, are also opportunities to promote wine via food pairings, said Wang Xiaoshan of Joyvio.

‘The guests te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hoice of wine and food for the occasion, because they demonstrate the taste of the host.’

 

(Editing by Chris Mercer)

Translated by Sylvia Wu

群访:葡萄酒打分系统,你信任它们么?

文: 王智慧 | 葡萄酒在线

写在前面:这是我们以后不定期会推出的群访系列。反映为酒友们的态度,非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如有反对,欢迎探讨。
采访对象:按大家要求都匿名了,用字母A-H编号代替。他们年龄在28-52之间,酒龄不详,来自金融、医药、葡萄酒、教育等领域,还有一个立志在美食界有一番作为的豪门之后,每年在葡萄酒上的花费都在十万以上。如有对某个被采访人的观点特别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信息的。。。你要是长的特别好看我就告诉你。
这里再次深深感谢大家的踊跃参与,积极回答。此次采访让小编也受益良多,爱你们。

Q:你购买精品酒时,首先会考量哪三点?(例如:有相对懂酒的朋友的推荐,中立酒评机构的打分,品牌知名度,价格,酒的种类等)?
酒友A:对我来说这是个系统的思考模型,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些品种,以及没喝过的产区——有坑最好,坑够深花样够多更好,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会相对多买一些(比如勃艮第),能试试就尽量多试试。
其次会结合自己之前有过的饮酒体验考虑专业酒评家和机构对酿酒的酒庄、地块、年份的评价。一个简单的分数远不如详细的介绍和评酒词对我来得重要;
懂行酒友的推荐我也会考虑。
最后最重要的:价格,前面再心动,价格高出心理预期太多也会一票否决。至于问我为什么不先看价格不合适直接就算了,那是因为了解一支酒的知识性内容本身也是个学习的过程嘛。
酒友B:首先会考虑喝过觉得好的酒庄或者感兴趣的产区,然后让信任的朋友多给我推荐这种,然后参考下winesearcher均价。不会看评分(小编内心:都是别人帮你先看了好吧)。
酒友C: 首先是喝过觉得好喝,其次是渠道放心,最后是朋友推荐。评分我不看,我和你讲噢,我都不知道那些两个字母的都代表谁。
酒友E:朋友推荐、喝过觉得好喝、大家认可度高。最后一点很重要,因为我还有挺多朋友并不太懂酒(带去和他们喝得喝他们知道的)。
酒友F: 我这个人特别极端,我自己喝过喜欢的我会一直拼命买,恨不得包圆了,不喜欢的肯定不买。而且喜欢的不光会买,也会研究,年份啊什么的,再一套垂直的继续买。

Q:下面葡萄酒评分机构:Wine Advocate(Robert Parker)、Wine Spectator、Decanter、Jancis Robbinson、James Suckling、James Halliday、Antonio Galloni、Allen Meadows。对你来说最有信服力的是哪个?你买酒的时候常参考的是哪个?
酒友A:对我来说,不同的酒评家和打分,我有给他们建个数据库,考察不同的酒时有不同的调用函数。每一个酒评家都有自己相对权威的领域,比如波尔多、罗讷河谷、纳帕、澳洲就多参考点帕克,勃艮第就多看AM,意大利就多看AG等等。
此外还要了解酒评家们打分的路数,比如帕克在自己偏爱产区打95+高分的往往是华丽厚重的酒——所谓“帕克口味”,但满分酒款(他自己打的而不是团队打的,尤其是对于他不常打出满分的酒庄来说)经常会有附加的精细度和复杂度;
AM打分会比较尊重酒庄、地块的江湖地位,给每支酒的评分更像是在往年的基础上做些加加减减,单看分数意义不大,可看做是AM对每个地块和酒庄的年份评价,所以评分变化比评分绝对值更有参考价值。
JR的评分没有前两人那么体系化,但她的高分酒一般都比较细致有复杂度,想要了解一些风格偏精细的产区或者一定需要兼有复杂性的大酒时,她的参考价值更大。
WE、WS、Decanter以及近年的WA在非法国和美国的评分受限于团队操作,缺乏一贯性。这些机构对我来说只有在了解我本来就感兴趣就比较熟的酒时会作为综合参考——大多数机构给高分那说明确实厉害了。只一两个高其他低就说明还是不行。
而像JS、JH这种近年来手越来越松而且推荐某个产区不遗余力(JH是整个澳洲,JS主要是BDM)的酒评家,评分我觉得看看就好,有的时候反而会因为JS对某些酒庄忽然青眼相加让我心生疑虑觉得这酒还是不要买了。。。
酒友D: 不同产区不一样啊,都有参考价值,但参考价值不同。而且酒评其实比评分更值得看我和你讲。
酒友E:帕克、AM、JR,其他几个也看看吧,但也不太搞得清谁是谁。
酒友F:我不咋参考评分,他们评他们的,我喝我的。
酒友H:我其实不太信任帕克。他打分不是盲品,有时甚至坐下和酒庄的酿酒师员工什么的一边喝酒聊天一边把分打了,我觉得会有个人感情因素掺杂在里面。

Q:你有没有喝到过一瓶被打高分,但表现差强人意,或者一瓶打低分,但表现非常出彩的酒的经历?

酒友A:高分差强人意的事经历过不少次,印象最深的是86Mouton,喝了两次,而且一次长时间瓶醒一次醒酒器,都感觉皮毛味太重酒体单宁偏粗,不是满分酒应该有的表现,甚至不如喝过的很多其他年份Mouton好喝;当然,不排除两次都是假的,非常希望手里有确定好喝的86Mouton的人拿着酒来打我脸。低分非常出彩的话,有些六七十年代的波尔多评分很低,但喝的时候非常有复杂度,而且酒体状态很平衡,这也让我觉得早年的酒评人虽然更严格,但相对来说并没有后来的评分体系那么专业,而近年回头重打的老年份分数很挑瓶差和酒体状态,参考价值就没那么大了。
此外再说一个我觉得打分比市场靠谱的反常例子,神之水滴第一使徒2001 Domaine G. Roumier Les Amoureuses,AM的评分其实只有87,比其他年份基本都低,酒庄庄主自己好像也不太喜欢,喝过也觉得差其他年份不少。
酒友C:我不太记得……哦神之水滴那个爱侣园我是特别失望。啊那个不是高分?那就没有了。
酒友D:高分不好喝的太多次了,不过很多时候你不知道是酒的状态有问题还是没醒好,印象最深的是一支96年的Ramonet Montrachet,AM99分(这位受访者记忆有误,应该是98分),Premox了;反正喝过不好之后我会避开不喝。低分好喝的。。。以前我不懂的时候在家乐福买酒也喝到过好喝的,不过现在喝,应该也不觉得好喝了。
酒友F:都有很多。五大名庄、勃艮第,好多高分我喝过都不好。低分好喝的,比如波尔多我最喜欢的宝玛(Pamler),很多低分年份我都觉得不错,勃艮第和香槟就更多了。
酒友G:高分不好喝是03Pavie,帕克满分(受访者记忆有误,应该是期酒98,15年给出的最新分数96;不过当年这支酒的评分引出了帕克和JR的关于波尔多某些酒庄是否做的过分浓郁以至于丢失自身风土特色的著名论战),但我第一次喝时特别不好;低分好喝的也是这个03Paive,JR12分,第二次喝特别好喝。(后面有一段夸带这支酒来的采访人会侍酒的话,脸皮很薄的采访人决定掐了不播)。

Q:你愿意为了查看某个酒款的打分而为之付费么?
酒友A:愿意,AM的评分我也买了。
酒友C: 不付,你们(身边更有钻研精神的酒友)有人看就行了啊,我相信你们。
酒友D:必须会,他们的酒评我都有买。
酒友E:不会,winesearcher有的我会看一眼,没有就算了。
酒友G:我有买AM,但好像基本没咋看过。

Q:对于所谓独立酒评人或酒评机构,如果他们涉及卖酒,或是和某个酒商合作关系密切,您是否会对其打分公正性有所质疑?
酒友A: 公正性必然有质疑,但也会综合着看。
酒友B:我觉得这个行为本身不合适,这是程序正义的问题,没啥讨论余地。
酒友C:这个不太合适吧?有谁是这么干的啊,以后不能用他的酒评忽悠我啊。
酒友D:肯定不行,你是独立酒评机构,我花钱买你的酒评就是买你的客观,买你的中立,没这个就是欺诈消费者啊。
酒友E: 不接受这种,评分还是得客观。
酒友F:被曝光了肯定不行,但我一直怀疑有人是偷偷这么干的只是我们不知道?
酒友G:道理上不接受,不过如果他写的详细报道和酒评我觉得好,我还是会买。就像很多酒商也会去酒庄喝桶边然后推荐给大家,我们也是会听听他们怎么说的。

微信号:WINECLOS
美食 | 美酒 | 旅游| 八卦| 分享,欢迎关注我们

独家访谈亚马逊中国:发力进口葡萄酒直采业务

 

文:陆江 | 葡萄酒在线

(本文已发表于Decanter中文版-醇鉴中国,转载请标明出处和署名)

和其他国内电商大亨相比,亚马逊中国的葡萄酒业务一直相对低调。今年,亚马逊中国将发力进口葡萄酒直采业务——以下为亚马逊中国副总裁的独家访谈。

1

葡萄酒业务规模

过去的三年,葡萄酒电商发展迅速,但也波折不断。而亚马逊中国“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选品数量和品牌数量都实现了超过4倍的增长,销售也一直呈现每年三位数的增长。”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石建军接受DecanterChina.com专访时表示。

石建军介绍说,亚马逊中国的葡萄酒业务与2012年8月启动上线,酒庄直采于2013年9月启动,从最初的美国,延伸至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涵盖了这四个葡萄酒产区国的130多个品牌,近800款红、白葡萄酒及不同口味的果酒。

目前,“葡萄酒业务已上升为亚马逊中国进口直采业务的战略性重点业务。”

进口葡萄酒消费者群体

目前在亚马逊中国,“进口葡萄酒销售基本占整个葡萄酒品类90%以上的销售。”石建军指出。

目前亚马逊中国网站上销售的葡萄酒,有3800个品类(SKU)。“单瓶价格100-300元,无论从销量,或是销售额,都是在亚马逊葡萄酒销售中占比最高的法国葡萄酒销量最好,其次是澳大利亚、智利和美国。”

亚马逊葡萄酒购买者主要包括北上广,以及沿海经济较好的二三线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等。主要年龄段集中在23-40岁之间,石建军介绍道。

近期英国葡萄酒市场调研机构Wine Intelligence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4800万来自“上层中产阶级”的消费者至少每年饮用两次葡萄酒,较2014年的3800万有较大提升。受访人中的35%现在至少每月饮用一次进口葡萄酒,较2015年的调查提升23%。

寻求理想的供货商

和其他“国产”电商相比,亚马逊集团全球化的资源是其优势,石建军指出。

“亚马逊中国的葡萄酒买手团队会与亚马逊全球买手团队共享各地酒庄信息。初步筛选酒庄清单,并通过亲自深入葡萄酒原产地、探访酒庄的方式进行全方位考衡,选出极具性价比的、符合中国顾客口感的和最能体现当地风土特色的进口葡萄酒。”

谈及如何把控葡萄酒品质,石建军表示亚马逊中国经销的品牌“均通过酒庄、总代或其官方授权一级供应商引入,从源头保障了葡萄酒的品质。”

上个月,亚马逊中国宣布成立红酒俱乐部。“今后我们会在原有流程的基础上,由酒庄代表来给亚马逊红酒俱乐部的粉丝们做一次内部品鉴再次确认每一款酒是否适合中国人的口感。”

135876_amazon-interview-2-shi-jianjun-2

2016年:着力进口直采

和其他国内电商大亨相比,亚马逊中国的葡萄酒业务一直相对低调。不过在今年,亚马逊中国将发力进口葡萄酒直采业务。

“我们将充分发挥国际资源优势,继续做大进口直采酒的部分,并通过红酒俱乐部、葡萄酒大师班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带给葡萄酒爱好者全方位的品质体验。”

今年6月,亚马逊中国上线澳大利亚精品五星酒庄馆,致力于推广澳大利亚精品葡萄酒,还有意对“兰顿分级(Langton’s classification)”葡萄酒进行着重推广。

继去年9月的首届国际红酒节之后,亚马逊中国今年将“升级”举办这一活动。石建军表示:“今年我们还会有国际红酒馆的隆重上线,将来自更多国家的精品葡萄酒通过专业的国际红酒馆和线上线下活动推荐给中国消费者。”

*点击http://www.DecanterChina.com查看原文,查询身边的优质葡萄酒,读遍名家专栏,学练WSET知识点,阅览海内外葡萄酒信息。DecanterChina.com是1975年创刊的国际葡萄酒权威媒体Decanter为日益成长的中国葡萄酒爱好者量身打造的中英文双语网站。

 
微信号:WINECLOS
美食 | 美酒 | 旅游| 八卦| 分享,欢迎关注我们

金牌音乐制作人梁翘柏:我的葡萄酒情结

文:陆江 | 葡萄酒在线
(本文已发表于Decanter中文版-醇鉴中国,转载请标明出处和署名)

火爆的音乐真人秀《我是歌手》对中国观众而言无需更多介绍。从2013年举办的第一季开始,梁翘柏(Kubert)就一直担任这一乐坛重量级的音乐节目的音乐总监。

作为大中华区的顶级音乐制作人之一,梁翘柏(Kubert)从幕后走到台前,以温和儒雅的音乐前辈形象深入人心。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的是低调,每天泡在音乐工作室里的工作狂,殊不知,他也是位资深酒友。这次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金牌音乐制作人的葡萄酒世界。

135771_kubert-leung-01

图片版权:梁翘柏

陆:您是如何接触并喜欢上葡萄酒的?现在最喜欢的产区有哪些?

梁:多年前在纽约求学时,有一家离得不远的比较大的Wine Shop,常去逛逛,也会买葡萄酒来喝——那是我最初的葡萄酒经历,还是以美国酒为主,而且还没有发展到爱好阶段。不过特别幸运的是,当时我有个朋友,也是中国人,他舅舅在当地一家高级餐厅工作,有时会带着客人没有喝完的酒回家。我经常去他们家尝酒喝,每次进门就直接问,“嘿,今天有什么好酒”,然后大家一起开心的喝几杯。这让我接触到了美国葡萄酒之外的,一些世界各地有名的,有意思的产区和酒庄的酒。

1997年回到香港,慢慢养成了喝威士忌的习惯,那时候对我来说,威士忌保存更容易,打开一瓶不需要立刻喝完,可以放着自己慢慢喝。葡萄酒喝到机会较少,直到2008年香港降了葡萄酒税后,香港的葡萄酒选择才多起来。

五年前因为来大陆的时间比较多,常驻在北京,逐渐结识了一帮兴趣相投的爱好葡萄酒的酒友。对于葡萄酒的兴趣也愈发浓厚。现在平时喝的最多的,还是法国勃艮第、意大利等产区的酒,都是我个人的偏好。因为法国勃艮第葡萄酒的细腻优雅,意大利的超级多样性都让我很着迷。

135772_kubert-leung-02

图片版权:梁翘柏

陆:您平时和哪些朋友一起喝酒?简单介绍一下你们品酒聚会的情况。

梁:酒友们来自各行各业,比如音乐、影视、金融、媒体,也有酒商,专业酒评人。都是些有不同经历的有趣的人。我们的大本营在北京,即使忙起来的时候一个月也会抽空聚上一两次,每次选定品酒主题,每人按主题带一瓶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甚至有些节庆也会和酒友们一起度过,前年的情人节就是几个爱酒的朋友一起自带酒的吃喝聚,那次我带了一瓶勃艮第的名庄武若特级园(Clos de Vougeot GC),别的朋友有带限量版香槟,还有带加拿大精品冰酒等,大家分享些有趣的话题,虽然不那么浪漫,但非常开心。

陆:你是个很爱酒的人,那么工作的时候会通过喝到微醺的状态来追寻灵感吗?

梁: 会喝一点来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但喝酒是喝酒,工作是工作,这个事情还是要分开,喝多了其实会影响工作。所以经常在演出结束后,我才会跟大家一起喝酒,庆祝high一下。我们团队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员,比如澳洲人、加拿大人等等,会带着自己家乡的葡萄酒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去长沙出差做节目时也会带自己的葡萄酒,有时也会带威士忌。

陆:葡萄酒对你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梁:葡萄酒带给我享受生活的态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另外现在生活中会比以前更多关注葡萄酒,出差的时候如果遇到葡萄酒产区会特意前去拜访。前不久因为参加2016欧洲歌唱大赛直播讲解工作,前往瑞典。因为距离意大利很近,所以任性地自己开车到罗马-佛罗伦萨一带游览酒庄。其中印象比较深刻是托斯卡纳的一家名庄,它的膜拜级别的Vin Santo(圣酒)非常浓郁甜美,10多年的酿造培养期,2/3的损耗率,十分珍贵,也十分好喝。他们用喝白兰地的那种大肚杯子来回滚动,让酒液大面积覆盖在杯壁上,馥郁的香气就会迅速的散发出来,这是一次很有趣的经历。

另外,那边酒庄里,还有颇具历史积淀的古堡,非常漂亮,很值得一去。我在酒庄里四处溜达都没碰到过什么游人,夜晚的酒庄古堡看起来神秘又惊悚。也许是惊悚片看多了,我一直在脑海中幻想着吓人的一幕幕。

135773_kubert-leung-04

图片版权:梁翘柏

陆:如果再有休假机会,会考虑再去哪个产区?

梁:下次希望能去仰慕已久的法国勃艮第产区,最近也正在打听勃艮第酒庄游的一些信息。到我喜欢的葡萄酒所在的产区,去直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看酒庄逛葡萄园,和酿酒师交流,这挺让我神往的。另外我比较喜欢休假时的旅游是“说走就走”的旅游。基本都是随性安排,不会提前制订一个很详细的出行计划。

陆:现在您周围音乐圈朋友们饮酒趋势有什么变化?

梁:刚到大陆来的时候,最早流行的是中国白酒,和那些昂贵的法国顶级红葡萄酒比如拉菲啊、柏翠啊。再后来威士忌盛行,尤其是单一麦芽威士忌,它很个性化,但现在越来越不便宜了,尤其是现在特别“潮”的日本威士忌。

现在虽然音乐圈朋友们大多数还是在喝威士忌,但也有少数朋友和我一样,尝试不同产区不同品种的葡萄酒,逐渐找到自己的喜好,从而真正喜欢上葡萄酒。

陆:最后一个问题,关于葡萄酒您有什么愿望?
梁:我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试到好酒,还能和志同道合的酒友一起多走不同国家的葡萄酒产区。

*点击http://www.DecanterChina.com查看原文,查询身边的优质葡萄酒,读遍名家专栏,学练WSET知识点,阅览海内外葡萄酒信息。DecanterChina.com是1975年创刊的国际葡萄酒权威媒体Decanter为日益成长的中国葡萄酒爱好者量身打造的中英文双语网站。

微信号:WINECLOS

美食 | 美酒 | 旅游| 八卦| 分享,欢迎关注我们